深秋的大别山裹着霜,英山县殡仪馆的哀乐比山风还沉。11月1日清晨,近500人挤在馆外的香樟树下——穿的同事攥着他的工作笔记,拄拐杖的老人抱着他送的防走失手环,卖早点的阿姨揣着他常买的包子,大家喊着“袁所长”,声音撞在山壁上,落进每一片飘着的白菊里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整理遗物时,辅警小桂的手停在那只黑皮鞋上。鞋尖的胶裂了道半指宽的缝,鞋跟的磨损痕迹绕了三圈,鞋帮上还沾着龙珠村田埂的泥。“这鞋是去年所里发的,他说‘耐穿’,结果穿到开胶都不肯换。”小桂想起上月暴雨天的事:那天袁创踩着这双鞋蹚过齐膝深的水,把被困的王大爷背到安全地方,鞋里倒出半盆水时,他笑着说“就当给脚洗了个澡”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袁创的“耐穿”,藏着金家铺27个村的烟火。2008年从警第一天,他跟着老民警走村入户,笔记本上记的不是大案要案,是“张婶的低保没到账”“李叔的孙子要办户口”;2021年当上金家铺派出所所长,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印了500张“微心愿码”——群众扫个码就能提需求,他每天下班前翻一遍,挨个“销号”。石板村的留守儿童小宇想要本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他翻遍县城三家书店;龙珠村的王奶奶怕走丢,他蹲在老人院给每个老人戴防走失手环,说“这玩意儿比我管用,能定位”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在所里,袁创是出了名的“抠”。办公桌上的茶杯裂了口,用胶布缠了三圈;打印机墨盒快没墨了,他说“再省省,下次买兼容的”。可轮到群众的事,他比谁都“大方”:给寒门学子捐资助学,一次拿出两个月工资;为村里装反诈大喇叭,跑了三趟镇政府申请经费;组织“义警协会”,自掏腰包买了100件反光背心——“群众的安全感,比什么都贵”,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去年冬天,金家铺电诈案突然多了。袁创带着民警熬了三晚,把“反诈口诀”写成“打油诗”:“陌生链接别乱点,转账要问三个人”,贴在村口墙上,录成音频用大喇叭循环播。2024年,电诈发案数同比下降42%,刑事案件少了20%,龙珠村更是保持了30年“零刑案”纪录。所里的“综合先进单位”牌子擦得锃亮,可他的皮鞋,穿到开胶都不肯换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26号周日,袁创本来该轮休。早上7点,他揣着两个包子往所里跑——前一天晚上有户人家因宅基地闹矛盾,他说“等周一再处理,老人要急得睡不着”。调解到下午5点,他拍着双方肩膀说“以后都是邻居,有话好好说”,才揉着腰回备勤室。谁能想到,凌晨3点,他突发疾病倒在沙发上,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“微心愿”清单,最后一条是“帮张阿姨修电视机”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殡仪馆的照片里,袁创穿着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馆外的老人说,他上次来修水管,帮着摘了院儿里的橘子;年轻妈妈说,他帮孩子办户口时,给孩子买了根棒棒糖;同事说,他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群众微信,备注都是“王大爷(低保)”“李婶(孙子户口)”。

40岁牺牲民警留下的皮鞋已开胶

有人举着那只开胶的皮鞋,声音发抖:“袁所长,你走得太急,没来得及穿双新鞋。可金家铺的每寸土都记得,你踩着这双鞋走过的田埂;每扇门都记得,你敲开门时说的‘我是小袁’;每个孩子都记得,你递过棒棒糖时的温度。”

山脚下的炊烟升起来,像袁创巡逻时的背影。17年从警路,他把“人民公安为人民”缝进了鞋缝里——那双开胶的鞋,不是破,是勋章:是蹚过的积水、踩过的泥路、敲过的门,是金家铺27个村的烟火,是“袁所长”这个称呼最沉的分量。

袁创走了,可“微心愿码”还在扫,“流动户籍室”还在跑,“义警协会”的喇叭还在响。就像他说过的:“公安的事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,是做给群众暖的。”

风裹着白菊香吹过来,有人喊了声“袁所长”,山壁传来回响。他没走——在香樟树下的影子里,在防走失手环的震动里,在每一盏亮着的路灯下,看着金家铺的烟火,慢慢升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