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,穿银色连体衣的Iron女性人形机器人刚走完一段猫步,评论区就炸了——不是为“科技感”鼓掌,是一堆网友追着问:“里面是不是藏了个真人?”
作为跑科技线的记者,我凌晨刷到何小鹏的回应视频时,第一反应是“这波够实在”。镜头里的他站在还亮着灯的实验室里,举着手机对准Iron:“昨天晚上团队没睡,不是怕质疑,是想把‘证据’拍清楚给大家看。”
网友的质疑挺“接地气”:有人放大视频说“机器人头部有耳朵轮廓”,有人盯着臀部的动作说“肌肉在动,像穿了内衣有褶皱”,最直接的对比是:“特斯拉走路都晃,它怎么能走得比模特还顺?”
何小鹏没绕弯子,直接让工作人员拉开了Iron的上衣拉链。镜头一镜到底——里面没有皮肤,没有人体,只有锃亮的金属骨骼,缠着重叠的蓝色线路,还有模拟人体肌肉的弹性材料。“那些‘耳朵’是双麦克风阵列,用来听声音的;‘臀部肌肉动’是我们调了100多版的弹性结构——要不这么做,动作能像人一样自然?”他指着机器人的手指补充:“手里装的谐波关节,光调试就用了半年,就是为了让手势更灵活。”
还有个“隐形证据”:视频里放大音量,能听到Iron走路时的“嗡嗡”声——是电机旋转和散热的声音。“真人走路能有这声儿?这就是最实的证明。”何小鹏笑着说。
其实这场“质疑”,藏着小鹏团队7年的“笨功夫”。他翻出2018年的旧照片——那时候的Iron走路还像“踩棉花”,团队找了舞蹈老师测关节角度,找工程师优化重心,光“猫步”的姿态就改了300多次。“我们不是要做‘像人的机器’,是要做‘比人还自然的机器’。”
视频何小鹏摸着Iron的胳膊说:“现在它还在科研阶段,但明年4月左右就能实现软硬件量产合围——到时候大家能摸到实机,听听它的‘科技呼吸声’,就不会再问‘是不是真人’了。”
我刷评论时看到有人说:“原来不是藏真人,是藏了7年的耐心。”还有人说:“这波澄清比广告还圈粉。”其实对科技公司来说,“被疑为真人”或许是最好的夸奖——当机器的动作、姿态甚至“气质”都能过人类的眼睛,这不就是我们追了这么多年的“科技温度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