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上海街头这家螺蛳粉店的名字,把不少食客“整得有点懵”——明明导航显示是“嗦粉的地方”,抬头却看见招牌上写着“Lusfěn陆丝芬”,不少人站在店门口犹豫半天:“这不是卖内衣或甜品的吗?”
这场“名字误会”很快在社交平台发酵。有网友晒出探店视频:“推开门之前我一直想,会不会是‘螺蛳粉味的甜品’?结果里面飘着熟悉的酸臭味,才敢放心坐下来。”还有人调侃:“老板是不是把‘螺蛳粉店’和‘时装店’的名字搞混了?这反差比‘臭豆腐配奶茶’还大。”更有消费者开玩笑:“以后朋友问‘去哪嗦粉’,我说‘陆丝芬’,他们肯定以为我要去买衣服。”
11月7日,记者联系到门店店员,对方笑着回应了这场“名字风波”:“我们店真的是卖螺蛳粉的!”据介绍,店里普通螺蛳粉售价30元起,加牛丸的高配版要58元,“价格是有点小贵,但食材都是每天新鲜准备的。”至于店名的设计,店员表示是品牌方的创意,“想做个有记忆点的名字,但我们风格其实很接地气——塑料凳、红汤粉,和路边摊的烟火气没区别。”
随后品牌方上海金发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也确认,“陆丝芬”是旗下专门做螺蛳粉的品牌,且已成功注册了商标。“当初起名字是想结合‘时尚感’和‘美食’,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多讨论。”工作人员说。
这场争议也引来了业内人士的理性分析。武汉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熊文杰认为,“陆丝芬”的名字本身没问题,但和“螺蛳粉”的品类认知冲突:“消费者对螺蛳粉的印象是‘市井、辛辣、烟火气’,而‘陆丝芬’更偏向时尚或甜品行业,容易造成认知错位。”在他看来,这种“猎奇式命名”或许能博一时流量,但很难长久:“如果消费者因为名字进来,却发现和预期不符,反而会降低对品牌的好感度。”
其实网上对这个名字的看法也分成两派:有人觉得“好玩,能记住”,“至少比‘XX螺蛳粉’有特色”;也有人觉得“误导性太强”,“万一真的有人想吃甜品却走进来,多尴尬”。但对老食客来说,这些讨论都不如“粉的味道”重要——有常来的顾客说:“我不管名字叫什么,只要酸笋够臭、汤够辣,每周都来。”
说到底,店名是商家的“门面”,但“门面”再花里胡哨,也不如“里子”实在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能让我反复打卡的,从来不是名字有多特别,而是嗦完粉擦嘴时,那种‘满足到眯眼’的感觉。”
这场关于“名字”的热议,其实也戳中了很多商家的痛点——既要“标新立异”吸引流量,又怕“用力过猛”偏离本质。或许对餐饮行业来说,最稳的“流量密码”从来不是“奇怪的名字”,而是“一碗让人忘不了的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