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6日上午,吉隆坡机场的热带风里混着鼓点——刚走下专机的特朗普跟着节奏扭了几步,银灰色头发在阳光下晃得显眼,现场欢迎人群的掌声立刻裹着口哨声涌过来。这不是某位退休明星的商演开场,而是79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2.0时期的亚洲“首秀”第一幕:接下来五天,他要连转马来西亚、日本、韩国三个国家,把行程排得比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钟还密。
对特朗普来说,这趟亚洲行更像“紧急补仓”。国内联邦政府关门已进入第四周,CNN民调显示71%的美国人认为他该负主要责任;加沙停火协议刚签就有人违反,俄乌战场的谈判桌还空着——内外双线的压力挤得他急需“能贴在竞选海报上的成果”,好把“和平缔造者”“交易大师”的人设再焊牢点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把这点说得直白:“这趟行程‘有虚有实’——虚的是补全外交议程的‘面子’,实的是捞政治资本的‘里子’。”
“虚”的部分,藏在马来西亚站的“历史标签”里。自1966年以来,美国现任总统仅约翰逊、奥巴马访问过马来西亚,特朗普此访被媒体包装成“重视东盟”的信号,但掀开热闹看本质:他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缺席东盟峰会,去年还对东盟国家征收近20%的高关税,早把东南亚国家的“美国信任度”磨到了谷底。吴心伯点破:“他来马来西亚,核心不是推进东盟合作,而是想借柬泰停火仪式刷‘调解人’身份——说不定还盯着明年的呢。”
真正让特朗普“上心”的,是日本和韩国的“实利算盘”。日本是他第四次访问的国家,这次除了见德仁天皇、刚上台三天的首相高市早苗,还得找日本商界要“真金白银”——此前美日达成的贸易协议里,日本承诺未来三年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,特朗普得盯着把“口头承诺”变成“银行到账”;至于防务开支,高市早苗已经提前放话“不会给具体数字”,只说“努力提升到GDP的2%”,这场“外交硬仗”能不能啃下来,全看特朗普的“谈判技巧”够不够用。
韩国站虽然只停一晚,却装着“没算完的账”:7月签的美韩贸易协议还卡在“细节落地”,韩国汽车业至今背着25%的高关税,总统李在明得趁着会晤把这事掰扯清楚;更吊人胃口的是“美朝接触”——特朗普出发前说“和中国有很多要谈的”,但外界更关注他会不会突然给朝鲜打个电话“再续前缘”,毕竟这是他东北亚外交里“最有话题性的牌”。
八年前的2017年,特朗普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亚洲,在APEC会议上喊出“印太战略”,把中国定为“战略竞争对手”;如今故地重游,地区格局早变了天。吴心伯说,特朗普现在对“印太战略”兴趣大减,更爱搞“单边交易”“双边拿捏”;而亚洲国家的心态也从“跟着美国走”变成“留一手”——经济上靠中国,安全上琢磨“抱团取暖”,连日本都在悄悄想“如果美国靠不住,要不要拉着东南亚国家制衡一下”。
当天夜里,特朗普在吉隆坡出席东盟晚宴时,镜头扫过台下的各国代表:有人笑着碰杯,有人低头翻手机,没人真把“重视东盟”的致辞当回事。就像吴心伯总结的:“八年前他喊‘印太战略’,大家还竖着耳朵听;现在他再来,大家只关心‘他要从我这拿走什么’。”这场热闹的亚洲首秀,说到底是特朗普的“个人表演”,而舞台下的地区格局,早已悄悄翻到了“多元化”的新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