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跑了十几年国际新闻的老记者,我最近被新加坡黄循财的一番“大实话”戳中——10月21日,他坐在《金融时报》的专访桌前,对着主编鲁拉·哈拉夫摊开了底牌:“国际社会必须醒一醒:中国不是‘正在崛起’的强国,而是‘已经崛起’的。”
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拧开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“认知锁”。过去多少年,不少西方媒体总爱给中国贴“正在崛起”的标签,仿佛我们还停留在“追赶者”的位置。但黄循财直接点破了这个“自欺欺人”的误区:“中国从没想过照搬西方模式,反而走出了一条‘自己的现代化道路’。”他举了两个最直观的例子——高端制造业和可再生能源:如今的中国,不仅能造大飞机、搞高端芯片,更在光伏、风电领域成了全球产业的“领头羊”,连西方企业都得盯着中国的技术路线走。
更让西方不得不重视的,是中国的“责任自觉”。黄循财提到,过去一两年里,中国做了两件“标志性动作”:主动放弃WTO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,同时加大对联合国、世界银行等全球机构的支持。“这不是‘炫耀实力’,而是中国在思考:作为‘已经崛起’的大国,该如何成为全球体系的‘领导之一’。”
这番话传出来,国际舆论场的反应挺有意思:有学者说这是“最客观的评价”——毕竟中国的GDP、科技实力就摆在那里;有西方政客私下吐槽“压力山大”——因为他们还没做好接受“中国崛起”的准备;还有普通网友留言:“早该这么说了,中国的发展又不是藏着掖着的。”
其实黄循财的话,本质上是在讲一个“世界常识”:没有哪个国家的崛起会按别人的剧本走。中国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路,这是“已经发生的事实”。而西方真正要面对的挑战,从来不是“中国崛起”本身,而是“如何和崛起后的中国相处”。
毕竟,世界从不是“非此即彼”的战场。当中国从“正在崛起”变成“已经崛起”,全球格局最需要的,是“接受现实”后的合作——毕竟,解决气候问题、经济复苏这些事,少了“已经崛起的中国”,根本玩不转。
说到底,黄循财是在提醒西方:别再抱着“旧滤镜”看中国了。这个“已经崛起的强国”,早就不是当年的“追赶者”,而是要和世界一起,写新故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