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9日清晨,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悄然换上黑白底色——一则讣告让学界同仁的手机接连震动:该部原副部长、著名心理学家刘力教授,因病医治无效,于当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62岁。
刘力的人生,从始至终与“心理学”绑定得紧。1962年11月出生在海拉尔的他,1987年从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时,放弃了其他选择,直接留校当起了青年教师。“那时候系里条件苦,他带着学生在简易实验室做实验,连问卷都是手写的。”一位退休教工回忆,年轻时的刘力话不多,却总在课后蹲在走廊里和学生聊“怎么把心理学用到生活里”。
1996年的公派留学成了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。整整7年,他泡在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图书馆里,把国际社会心理学的前沿理论翻了个遍——不是为了“装门面”,而是想搞明白“中国的社会心理问题,该用什么方法解决”。回国后,他立刻扎进学科建设:推动设立社会心理学二级学科,牵头搭建“中国社会心理研究数据库”,甚至带着团队跑遍全国高校,说服更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。“现在社会心理学成了热门方向,背后有他一半的功劳。”北师大心理学部现任负责人说。
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、亚洲社会心理学学会,刘力的“野心”不止于国内。他总说“心理学不能关起门来搞”——牵头举办中日韩社会心理学论坛,把中国学者的“家庭关系研究”推上国际期刊,甚至带着学生去东南亚做“跨文化心理调研”。就在去年,他还在国际会议上提出“中国社会心理学要讲‘中国故事’”,话音未落,台下的外国学者纷纷鼓掌。
讣告里的告别仪式安排,像一根细线牵起了所有人的怀念:11月2日上午9点,八宝山殡仪馆兰厅,北师大师生会统一集合前往;想发唁电、送挽联的,直接联系心理学部就行。“上周还看见他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吃包子,聊‘当代年轻人的孤独感’,怎么突然就走了?”一位研三学生红着眼眶说。
从1987年的青年教师,到2025年的“学科领路人”,刘力的一生像一本“活的心理学教材”——他没写过什么“爆款论文”,却把“心理学要服务于人”的理念刻进了每一届学生的脑子里;他没当过什么“大领导”,却用20多年时间把社会心理学变成了“能解决问题的学问”。
就像他生前常对学生说的:“心理学不是公式,是‘看见人’的学问。”而他自己,已经用一生完成了最动人的“看见”——看见学科的缺口,看见国人的心理需求,也看见年轻学者的可能性。如今他走了,但那些被他推动的学科框架、被他点燃的学术热情,会像种子一样,在心理学界慢慢发芽。
或许对刘力来说,最好的告慰不是眼泪,而是更多人接过他的接力棒——把心理学写进生活里,把“看见人”的信念传下去。就像他办公室墙上挂了几十年的那句话:“让心理学,成为照亮生活的光。”而他自己,已经成了那束不会熄灭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