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的会场里,当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前奏刚飘进耳里,原本正有序入场的粤港澳代表团成员突然顿了顿脚步——有人笑着挥了挥手,有人轻轻碰了碰身边的队友,而台下的观众已经先一步“炸”了:前排的阿姨拽着邻座的袖子喊“你听!是那首歌!”,后排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站起来,镜头晃着对准代表团的方向,连门口的志愿者都红了眼眶,手里的引导牌差点拿反。
据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报道,这次粤港澳代表团的出场BGM特意选了这首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。没有改编,没有花活,就是最原原本本的钢琴声,一出来就像钥匙锁孔——瞬间打开了所有人的记忆闸门。
“我妈昨天还在朋友圈发这首歌,说想起当年上中学时全班合唱的样子,”22岁的志愿者小周举着相机手抖,“刚才听到旋律,我第一反应是拍下来发她,果然她秒回:‘这才是最动人的出场’。”坐在第三排的张叔叔摸着下巴笑:“我年轻的时候在深圳做外贸,每次加班到凌晨,耳机里循环的就是这首歌——那时候觉得‘我和我的祖国’就是加班的动力;现在退休了帮女儿带孩子,听小孙子奶声奶气唱‘一刻也不能分割’,才明白这歌里藏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根。”连代表团里的年轻代表都掏出手机录视频,配文里写:“本来还想着要保持严肃,结果听到前奏就忍不住笑了——这歌比任何准备好的发言都更‘戳心’。”
其实哪有什么“突然的沸腾”?不过是一首唱了几十年的歌,刚好碰到了一群有着共同记忆的人。粤港澳代表团的BGM选对了——它不是“选”了一首歌,是“接”上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共鸣:是小时候学校礼堂里的大合唱,是长大后异乡街头的偶然听见,是父母辈嘴边常哼的调子,是孩子们学唱时跑调的“我和我的祖国”。
当旋律响起的那一刻,全场的掌声不是给“仪式”的,是给“我们”的——给每一个唱过这首歌的人,给每一个牵挂着家和国的人,给“粤港澳一家亲”最直白的注脚。没有煽情,没有口号,就是这样一首朴素的歌,让所有人心照不宣地红了眼睛,又笑着拍起手——因为我们都知道,这旋律里藏的,是最真的“归属感”:不管来自哪里,不管走了多远,只要听到这歌,就会想起“我是中国人”。
散场时,有位阿姨抱着孙子说:“你看,刚才大家都在唱的歌,奶奶小时候也唱过哦。”小孙子仰着脑袋问:“那我长大了也要唱吗?”阿姨笑着摸他的头:“要啊,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歌。”风从门口吹进来,还能听见远处有人哼着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”——原来最动人的共鸣,从来都不是刻意营造的,而是刻在基因里的,一碰到就会发光。